电话:0551-62672521
Q Q:455743647
邮箱:455743647@qq.com
网址:www.aamei.org.cn
安徽省安全产业三年发展规划(2018-2020年)印发
发布日期:2018-02-24 08:45:30
关于印发安徽省安全产业三年发展规划(2018-2020年)的通知
皖经信安全〔2018〕35号
各市、直管县经信委:
现将《安徽省安全产业三年发展规划(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8年2月13日
安徽省安全产业三年发展规划(2018-2020年)
安全产业是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民生安全等安全保障活动提供专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发展安全产业一方面对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推动社会安全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支撑。为进一步推进全省安全产业发展,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指导全省安全产业合理布局、有序健康快速发展,促进我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特编制安徽省安全产业三年发展规划(2018-2020年)。
一、发展现状
(一)我省安全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政府和安全产业支柱企业,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挑战,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动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全省安全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16年底全省安全产业总产值超800亿元,约占全国安全产业总产值6500亿元的13%,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39876亿元的2%;实现销售收入720多亿元、利润86.4亿元、税收61.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超22%、25%、25%,出口额5亿美元。2016年底全省安全产业企业近500家,其中制造业企业占80%、服务类企业占20%,从业人员3.4万人。
合肥市高新区业已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安全产业基地,2016年产值达550多亿,约占全省安全产业总产值的68%,实现销售收入428.4亿元,累计实现税收19.3亿元。全区共有250家安全产业企业,从业人员近2.4万人。马鞍山市作为“中国安全产业示范城市”,安全产业产值超过67亿元,相关企业50多家。
(二)我省安全产业发展的特点。
一是产学研体系逐步完善,创新能力较快提升。依托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雄厚的科研实力,目前我省已形成了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分布式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安全产业科技研发平台,逐渐培育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市场开拓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安全产品制造企业。中科大团队研制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从技术上验证了构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为绝对安全的通信方式向实用化迈进了一大步。2016年全省安全产业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省级20个;高新技术企业数131家、甲级安全评价机构4家。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1.8%。
二是集聚化发展趋势显现,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我省安全产业发展已初步呈现集聚化发展趋势,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了企业成本,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合肥高新区依托该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面的优势,形成了以交通安全、矿山安全、消防安全、电力安全、安全信息化等为特征的安全产业集聚区;合肥高新区2015年11月作为首批7个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之一获得工信部授牌;2015年12月国家安监总局、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合肥高新区创建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马鞍山市在2015年7月被评为“中国安全产业示范城市”,马鞍山市雨山区被评为中国安全产业示范基地,该市为加快安全产业发展,现已成立了安全应急产业研究院、安全产业投融资公司以及安全产业展示中心。通过建设互联网+安全应急产业园,创建全国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努力打造智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样板。
三是主攻方向更加明晰,智能制造初具规模。以“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为引领,安全产业技术已纳入先进制造技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安全产业智能化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安全产业各行业特点及需求,“互联网+”逐步得到科学有效地应用。一些安全产业企业更新思维,朝自主技术攻坚研发方向转型,成为业内引领者。例如,在新型安全智能远程实时监控防撞护栏建设、车联网+汽车主动安全防撞系统应用、汽车主动安全产品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我省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促进了智能交通安全水平的提升。
虽然我省在安全产业发展上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些经验,但也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安全产业总体规模较小,产业链有待完善。安全产品的规模和质量效益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有些细分领域虽然具有比较优势,但仍存在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偏低、品牌影响力偏弱等问题。
二是龙头企业辐射、拉动能力偏弱,缺乏产业整体竞争优势。目前,我省安全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发展还不够平衡,仍存在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偏少、偏弱的突出问题,大多数安全产业企业尚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配套完整的产业链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同时目前我省还没有国际一流的安全产业巨头企业进入,整体竞争优势尚未显现。
三是具有标志性的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制约我省安全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实现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创新尚未出现,安全产业企业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尚未成型。我省现有的安全产品大多技术含量不高,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生产工艺、技术、装备都较为落后。
二、面临的形势
(一)政策环境促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的需求日益增加,安全产业也越来越受重视,大力发展安全产业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为促进安全产业加快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在2016年底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将大力发展安全产业作为提高安全支撑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安〔2012〕388号)、《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件,对发展安全产业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各省在发展实践中也逐渐意识到安全产业的广阔市场空间和良好发展前景,多地也正在积极组织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随着相关法规、政策陆续出台、落实,安全产业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二)科技革命带来新机遇。
当前,工业4.0革命、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词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热潮。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先进制造技术为突破口,以价值生态系统为产业组织形态的产业变革,让安全产业的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手段的不断升级,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实现对不安全的人、物实时检测和监控;在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的辅助下,实现对不安全状态的提前感知和预测,提前对隐患进行分析和排除,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虽然各地区安全产业发展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产业发展并不均衡。从地域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规模相对较大,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小;从产品看,各地都普遍存在产品内容相对单一,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的突出问题。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我省安全产业的良好基础,坚持以集聚融合、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龙头带动为方向,以中高端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安全产品等高端安全装备,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安全产业,推动安全产业迈向高端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强化集聚融合,深化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建立完善的安全产业体系,努力将安全产业培育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力争将我省打造成全国安全产业发展的高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合作,加快突破制约安全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等重大技术瓶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大力促进军民融合创新资源共享共建,大幅提升安全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坚持发挥已有产品优势与发展高端安全产品相结合。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以技术超越为源头,改造提升为手段,坚持前沿引领、重点突破,推动我省安全产业向研发设计、创新制造和市场营销环节延伸,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增强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和品牌创建能力,大力发展高端安全产品制造业。同时积极促进传统安全产业的高技术化,实现传统安全产业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的跃升。
坚持龙头带动与完善产业配套相结合。立足本地安全产业发展实际,围绕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并依托龙头企业完善、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带动产业链整合和产品结构调整。
坚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安全产业的深度融合。强化智能制造在安全产业的应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安全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安全产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
坚持市场导向和优惠政策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发挥政府在安全产业领域的政策引领作用,引导、鼓励、提升企业发展安全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三)发展目标。
未来三年,全省安全产业发展应面向安全领域重大需求,瞄准世界安全产业发展前沿,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科技进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产业升级三位一体,形成产业稳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步伐,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品牌、创意为中心,生产、销售等环节为外围同心圆的产业组织结构,推动我省安全产业实现质的飞跃。
到2020年,全省安全产业总量规模及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实现产值1400亿元,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安全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200家,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2.5%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大幅增加;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1-2户,过10亿元的企业10户以上,同时力争引入1-2家国际一流的安全产业巨头企业。
产业集聚效果显著增强:创建2个国家级安全产业示范园区,打造2个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力争打造1个超千亿、2-3个超200亿的公共安全产业集群。
安全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建成20个安全培训示范基地,16个全方位仿真模拟体验式培训基地。
创新平台建设成果显著: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个,新建安全领域博士后工作站8个,安全科技实验室和安全科技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大幅增加。
科技创新体系趋于完备: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各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知识创新主体、以科技中介机构为服务支撑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安全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
四、主要任务
(一)产业规划布局。
以省会合肥为龙头,重点发挥合肥国家应急产业园区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利用马鞍山应急救援、蚌埠特色军民融合、芜湖智能消防机器人和水下救援优势,依托我省在消防、矿山、交通、电力、职业健康、应急救援、安全服务领域现有产业基础,以“互联网+安全产业”创新发展模式,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消防、矿山防护、交通安全、电力安全、职业健康、应急救援等智能化安全产品,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安全企业。着力构建完善的安全产业生态系统,将我省安全产业打造为辐射全国且极具影响力的安全产业基地。
各地要依托现有安全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已经形成的行业领域进行深耕,使之进一步做专、做特、做强,形成多个特色鲜明的安全产业集聚基地,打造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产业联动、合作共赢的区域安全产业发展格局。合肥市重点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安全、应急产业,并以引进国际一流的安全产业巨头企业为突破口,打造以量子通信安全为核心的信息安全产业生态圈,依托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优势资源,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信息技术公共安全产业基地;马鞍山市重点发展互联网+安全应急产业园,打造全国百亿级安全产业基地;蚌埠市重点打造以安全应用电子为基础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集群;芜湖市依托现有的机器人产业发展优势,重点建成以水下打捞和智能消防机器人为主的应急救援基地;滁州市继续做大做强以特种消防车辆为重点的消防救援产业。各地已形成产业优势的安全产业集群,要保持并强化各自特色,以龙头带动、产业升级和信息化引领为主旋律,提高城市资源整合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增强企业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完善产业的生态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综合优势,提高集群的吸引力,吸引周边地区的优势企业,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尽快把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我省安全产业布局图
(二)发展重点任务。
1.产业: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三五期间是我省安全产业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布局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要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深入实施“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配套—产业基地”发展模式,加快培育一批规模效益突出、技术水平先进、上下游辐射力强、行业影响显著的安全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重大安全产业项目建设,引导中小安全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向龙头企业集中集聚,构建大中小安全企业协作配套、协同发展的安全产业生态体系。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借鉴全国特色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发展经验,着力构建一批配套完备、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和效益显著的特色安全产业集聚基地,汇集人才、技术、资本、土地等资源要素,打造协同创新、综合竞争优势突出的安全产业新生态系统,建设国家级安全产业集群。
2.智造:提升信息化水平,发展智能制造。
我省安全产业应将智能转型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推动安全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深入推进安全产业“互联网+”专项行动,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着力发展智能化产品。改造提升安全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大力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在矿山采掘、消防安全等领域选择重点企业实施工业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引导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基础性研究,针对实施安全产业智能制造所需关键技术装备发展滞后的问题,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核心关键环节,依托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以及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逐步实现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检测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智能成套生产线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在安全产业中应用。
3.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本源,促进产业升级。
大力实施安全产业创新提升工程,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企业创新体系。强化制度、技术、管理、设计、品牌、商业等多个方面创新,通过制度的调整、完善、改革和发展,建立安全产业新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或新的产权制度,促进安全产业的发展。注重以理念创新为引导,制度创新为保证,技术创新为核心,管理创新为指导,设计创新为要点,有效整合安全产业内外资源,建立动态反馈的全过程管理机制,完善安全产业产业链。推进安全产业创新和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扶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着力突破安全产业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安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推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广泛采用,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及创新产品。通过商业创新和资源整合,培育一批具有基础研发好、技术创新强、行业带动性强的创新开放型安全企业。
4.集聚:多点发力,打造特色产业优势互补集聚区。
各地区要立足现有安全产业基础,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安全产业集聚发展(如重庆西部安全应急产业基地、徐州安全科技产业园、营口北方安全智能装备产业园)的成功经验,对接合肥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和马鞍山安全产业示范基地优势资源,深耕潜在领域并强化特色,以产业升级和信息化带动为主旋律,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区。鼓励、引导科研机构以及质检、咨询、设计、教育培训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进驻特色产业园区,搭建公共技术服务、信息、物流、融资租赁、市场等平台,建立安全产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加速科技交流、要素集聚、市场融通,激发产业活力,增强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做专、做特、做强主导产业,形成以产业集聚为特征、龙头牵引为特色、配套完备为特点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5.服务:加速构建安全服务体系,提升安全服务能力。
依托我省现有安全服务资源,加速构建安全服务体系。围绕市场需求,推动安全服务中介机构发展,开展安全技术咨询、推广、展览展示,宣传教育培训,应急演练演示,检测检验,安全评价,事故技术分析鉴定以及针对安全的工程设计和监理,保险,设备租赁,融资担保等服务,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加速构建安全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安全服务能力。重点健全和完善安全评价、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检验检测、审定、安全评价、分析、维护等技术支持服务。推进安全服务体验基地建设,探索在全省范围建立全方位仿真安全体验基地和VR安全体验馆。加速构建全省应急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矿山及危险化学品等救护队建设,建立并完善各类应急资源、专家、应急队伍等数据库,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6.融合:促进产业跨界融合,聚焦军民融合领域。
安全产业产品广泛渗透各行各业,随着社会进步,各产业单打独斗,已经难以满足新市场的需求。加速安全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跨界融合,鼓励安全企业与跨行业企业合作创新,将为安全产业发展培育新动力、激发新活力、拓展新空间、重塑新模式提供新力量。我省应统筹军民领域的优势资源,建立以安全产品为主的全省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展示交易平台,建立全省安全产业优势产品库。加强与军工央企间的信息交流,争取国家重大军工项目、成果产业化在皖布局。强化军民技术协同创新,聚焦突破安全产业关键集成技术,建设军民融合安全技术应用平台,在量子通信、北斗导航、微波通信、网络安全、应急安全传感器等通信及信息安全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具备核心竞争力安全企业。打造一批以安全产业为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区,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向高端迈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7.文化:塑造现代产业文化体系,创建安全文化创新高地。
国家“十三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中大力倡导发展安全产业文化,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安全文化产品创作和推广”。我省安全产业应强化安全产业文化基础研究,形成安全产业文化理论体系;统筹利用各类安全产业文化资源,强化创新设计引领,推动安全产业工业设计从产品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推进创业文化园区建设,打造引领设计产业发展的孵化器,整合商务传媒、展会等资源,推进中外安全文化交流,增强安全产品的影响力。鼓励发展体现中国实力和文化魅力的设计产品和设计服务,利用好我省“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等已有的各类创意展示平台,充分展示我省安全产业文化创意的优秀成果,以文化发声、以创意立牌,打造富有文化特色的安全产业新形象。
8.资本:产融结合,推进安全产业进入资本市场。
未来三年,资本仍将成为安全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本给安全产业企业不仅带来资金投入,更是先进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和生产方式,是对品牌发展的一种系统性推动力。当前资本进军安全产业具有政策红利释放、市场空间放大、产业升级加剧等种种利好,我省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导向,加速产融结合。引导企业利用好资本市场改革红利,提升运用和运作资本的能力。完善省级层面产融工作协调机制,搭建安徽省安全产业产融合作信息对接服务公共平台,提高产融信息对接效率,强化信息共享。加快完善信用担保风险投资体系,探索开展知识产权抵押、品牌抵押、产品库存抵押等多种形式的抵押融资服务,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完善产权和股权交易平台,为安全产业企业进行技术、产权交易拓宽渠道。
五、重点产业
(一)消防安全。
发展方向:绝热泡沫玻璃、耐火保温材料、防腐绝热材料、防火封堵材料、阻燃剂、消烟剂等安全防火材料;防火门窗、地铁和隧道正线防护密闭门、阻火包、阻燃防火桥架、高层住宅缓降器、破拆工具、救生锤等专用防护工具;飞机雷电火焰抑制器、隧道型紫外火焰探测器、火焰监视系统等火灾预测、探测、报警系统;消防栓箱、环保高效灭火器、悬挂式七氟丙烷灭火装置、悬挂式超细干粉灭火装置、防火阀及相关配套产品、消防泵、消防排烟风机、消防智能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气体自动灭火系统等消防灭火器材;各类消防车、防爆水罐车、工程抢险车、多功能智能消防机器人、消防照明、消防抢险救援、用于公共建筑和高层建筑灭火的自动消防炮、灭火消防炮、消防无人机等消防装备;消防技术咨询服务和消防安全技术检测、消防物联网系统、消防设施工程设计及施工等消防服务与消防工程。
发展路径:大力推广阻燃耐火材料;必要地点安装烟感探测器、火灾探测器、消防检测仪器等火灾探测系统;研发针对企业消防、高层建筑消防、公共建筑消防、园林消防、古建筑消防、农村消防等不同场所的灭火介质和消防摩托车、微小型和大中型等各种规格的智能消防车;利用消防机器人取代消防救援人进入火灾事故现场,利用监控和远程遥控等信息化手段,迅速采集、处理、反馈现场数据信息,准确及时发出指令,有效避免消防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
(二)矿山安全。
发展方向:瓦斯含量、压力测试设备,瓦斯突出预测预报设备,瓦斯抽放监测设备,煤矿井下瓦斯抽采用钻机瓦斯抽放设备、瓦斯抽放封孔设备等瓦斯监测、治理设备;以及煤矿生产安全预警系统、矿井网络震波探测检测仪、煤矿安全仿真培训与事故系统、矿井井下超前探测设备、安全监测监控及人员定位监测设备、煤层火灾预测预报设备、井下矿压监测装备、矿井水文监测设备等检测预防设备;矿井机车运输监控、矿井移动目标安全监控统一平台、机车监控及移动目标监测的研发开发、矿井机车无人驾驶、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煤矿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及数字矿井、矿山分散型控制系统、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化矿山安全装备。
发展路径:打造以安全技术、系统集成及设备研发与制造为核心的矿山安全集聚区,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形成设计制造、系统集成及软件开发服务为一体,智慧矿山、智能物流、智慧城市更加完备的矿山装备安全产业链;利用矿山安全物联网,通过感知、信息传输、智能视觉监控技术、视频分析技术与远程拟人化操作技术,建立矿井统一通信平台与数据库,实现对矿井的全面集中监控,协同调度和综合管理,实现对真实矿山整体及相关现象的可视化、数字化及智能化,提升矿山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极大限度的减少危险作业场所工作人员配置,实现机械化换人和自动化减人,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
(三)交通安全。
发展方向:路况快速检测系统(CiCS)、桥梁检测车,桥梁CT扫描系统、隧道超前探测、隧道施工人员识别定位成套设备等道路状况检测设备;反光材料、夜光材料、环保防冰融雪材料、交通标牌、交通信号控制机、智能安全防护栏、智能安全停车场等交通安全基础材料与设施;汽车防眩装置、破玻器、防撞激光传感器、汽车自动防撞系统、汽车智能防追尾系统、儿童安全座椅、司机安全驾驶辅助系统、驾驶人训练考试系统工程及产品、消防船、水下避障系统等预防与控制交通事故系列产品;高智能电子警察、视频辅助行车安全系统、工业车辆控制系统、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安全监管系统、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护系统与装备、车联网信息系统产品软硬件、企业铁路智能运输调度综合信息平台、铁路运调与物流综合自动化系统、大型车辆安检仪、轨道交通动力电源设备、门禁与现场监控设备、轨道交通线路与车体设备监测控制设备及相关软件系统等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与装备。
发展路径:依托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电三十八所、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车辆中心等科研院所,采取卫星导航、通信雷达、光纤通讯、车辆电控和车联网等智能交通应用与管理技术,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研发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实时分析及服务系统、预防事故装置与系统、多维交通信息综合大数据应用平台等减少交通拥堵、缓解交通安全难题,有效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完善交通网络和交通系统,实现智能化交通疏导与综合运行协调指挥,建立覆盖地面、轨道、低空和水上的智能交通监控、管理和服务系统,充分发挥智能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四)电力安全。
发展方向:防爆电器、防爆灯具、防爆管件、防爆元件、防爆仪表、防爆电机、防爆风机、防爆开关、高低压开关柜、大容量高速开关装置等电力安全用器具;电力变压器、智能变压器、特种变压器、自耦变压器、干式、油浸式电力变压器、高低压电器和元器件及特种开关、电器机箱、各种电源及变电器、箱式变电站、变电站成套设备、高低压配电柜、高压交流真空接触器、高低压电力成套设备等电压安全转换设备;隔爆型低压检漏设备,隔爆型电气综合保护设备,防爆型功率因数补偿设备,矿用隔爆移动变电站,矿井供电电容电流自动补偿设备等隔爆、防爆电气设备;零损耗限流装置、无功补偿装置、谐波治理装置、短路故障快速切断、微机型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过电压防治、消弧及过电压保护装置、过电压保护器、高低压无功补偿装置、高压限流熔断器组合保护装置FUR、压敏过电压保护器、电力通信监控系统、消弧消谐选线装置、电能质量分析仪、电网防真系统、电气防误闭锁系统、电力线路杆塔作业防坠落装置、SF6泄漏报警装置、电力隧道测温报警系统等电力保护装置。
发展路径: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为研发平台,坚持安全可控、经济高效的原则,着力解决配电网薄弱问题,推进配电自动化建设,提升各电压等级电网的协调性,促进智能互联,提高供电质量和电网运行效率,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重点研发新型防雷过电压保护材料与技术、环境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光学监测等电力安全技术。全面建设智能变电站,推广应用在线监测、状态诊断、智能巡检系统,建立电网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安全预警体系。加强供应链安全管理,推进核心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等基础软硬件产品的安全可控能力建设,加强联动协作与信息共享,持续提升电力行业网络安全综合检测预警及感知能力。
(五)职业健康。
发展方向:低毒无毒安全材料、先进防火阻燃材料耐高(低)温、耐压、耐腐蚀材料、防静电、抗辐射材料等安全材料;矿物破碎加工粉尘、高危粉尘、高毒物品、焊接烟尘、金属粉尘、谷物粉尘等防尘、降尘、除尘的设备设施和治理技术;运用可有效降低职业健康危害的专用材料制作的安全帽、防毒面罩、防护眼镜、防火服装、靴子和手套、空气呼吸器等个体防护产品;职业健康及质量、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为用人单位提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职业病防护设备设施与防护用品的效果评价等技术服务,职业卫生信息、管理、技术、政策和法规咨询服务等职业健康检测检验。
发展路径:依托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材料专业重点研发无毒、低毒、防静电、耐腐蚀等安全材料。依托高校和科研单位重研发防尘、降尘、除尘设备设施。个体防护产品重点开发先进、安全、实用、可靠、人性化设计的具有先进防火阻燃材料,耐高(低)温、耐压、耐腐蚀材料,防静电、抗辐射材料、防毒、防尘、防火、防辐射等功能的有效防护头、面、眼睛、呼吸系统、手、脚等身体各部位的个体防护产品。职业健康预防方面,通过影视、报刊、网络、微信等方式,大力开展职业健康宣传,在个人穿戴方面实现突破,提高全社会职业病防治意识,加快互联网+职业健康培训信息化建设,形成兼容、开放、共享、规范的职业健康网络培训体系。优化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整合为综合领域强的健康机构,积极鼓励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一体化检测、评价等技术服务,推动社会培训机构与中小微企业签订培训合作协议,开展帮扶式培训,扩大教育培训覆盖面。
(六)应急救援。
发展方向:各类公共场所安全逃生、避险系统、应急指挥、通信联络、应急供电、应急监测预警产品等应急设备和移动平台;船用救生装备、潜水装备及装具、打捞装备、防护用具、水下作业工具和深潜水训练模拟系统、隧道盾构机人闸舱系统、船用散料输送系统、船用和陆用压力容器等海上救援装备与系统;空中、路上、地下机动应急救援装备、机动应急医学救援平台;危险品泄露、放射性污染、中毒传染等应急处置装备;遇险人员生命探测与搜索定位、灾害现场大型破拆、山体滑坡、救援人员特种防护用品和器材、多功能抢险救援机器人等救援装备;发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管理咨询、医疗救援、事故救援、工程抢险、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应急服务。
发展路径: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高位行业企业,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测试基地,开展复杂事故条件下人员快速搜救、大型油气储罐灭火、快速排水、大直径钻孔以及信息采集、应急通信、精确定位、隔离防爆、高效堵漏、智能机器人等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研发及测试。建设包括手机短信、专用终端、室外扩音、网络平台、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的综合性事故影响区域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重大危险源、重要基础设施、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重点区域安全监测物联网系统,实现致灾因子快速发现和早期预警。
(七)安全服务。
发展方向:安全技术咨询服务、安全事务代理、安全生产托管、安全评价评估、个性化安全培训、环保管理咨询服务、安全生产标准化咨询与评审服务,安全、环保、节能、健康领域的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监测检验、运营管理等安全咨询类服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设备生产、软件开发、销售、租赁、运输及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施工、安装、维护、调试、维修、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服务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信息工程咨询、监理、培训及服务,网络工程设计、维护、建设,数据中心机房工程、监控指挥中心工程、智能化系统工程、防雷系统工程、一卡通系统工程的设计、安装等安全工程的设计、监理;培育综合性一体化的服务机构、开展个性化、全方位的安全知识培训教育、全方位仿真模拟体验式培训基地等安全培训服务。
发展路径:优化整合安全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包括安全基础知识、安全产品、系统安全知识和安全管理知识等方面的个性化培训;规范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宣传教育、展览展示警示教育;开展仿真式、模拟式、体感式安全培训,建立体验式安全培训基地,建设应急演练演示和体验馆等服务;大力开展安全勘察、设计、运营、监理等工程咨询服务;成立安全评估与检测检验机构,提供安全设计、设施装备、安全管理和检验检测、审定、安全评价、分析、维护等技术支持服务;构建专业的安全资源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提供信息化管理支撑服务,加快构建安全服务产业标准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安全产业的管理体制。
成立安全产业发展战略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安全产业重大扶持政策、重大专项资金安排和实施,指导各地、各部门推进落实重大项目。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统筹运用各类支持工业发展的国家和省专项资金,加大金融机构对安全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支持安全产业创新发展,为我省安全产业搭建覆盖银行信贷、融资担保、风险投资的投融资体系。
(三)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大力营造人才为本、创新为魂的创新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厉惩处不正当竞争行为,严格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加快我省安全产业企业战略性调整与重组,推动省内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中小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组建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加强安全产业市场培育。
支持我省安全产业企业参与各类政府采购和重点工程招投标,对中标企业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补助。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产品品牌,努力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五)加强对外开放合作。
支持我省安全产业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机遇,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坚持与知名企业全方位拓展合作领域,鼓励企业到省外、境外投资办厂,通过合资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等形式,拓展与发达国家、“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地区的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安全产业分工和协作,积极为国外安全生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
(六)发挥安全行业社会组织的作用。
加快整合现有安全类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资源,充分发挥协会和产业联盟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特点,建立行业管理部门与行业协会及产业联盟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积极利用行业协会及产业联盟平台为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安全产业决策参考,引导安全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安全行业急需的标准规范,宣贯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技术标准等,及时反映企业的诉求和建议。
(七)加强人才培养引进。
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打造一批“皖军巧匠”,培养、集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能工巧匠队伍,增强对企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创新人才引进、使用和培养机制,强化股权、期权、技术分红、税收优惠、住房教育等方面政策激励。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专利、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和利益分配,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安全产业。
附件
安徽省安全产业重点支撑企业名单
消防安全:明光浩淼安防科技股份公司、安徽省敢昌消防装备有限公司、黄山市齐云消防装备有限公司、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黄山市大华消防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安徽希艾姆迪消防装备有限公司、安徽安旺门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旺家源门业有限公司、安徽双鹏实业有限公司、蚌埠依爱消防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安徽上缆防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驰安消防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安徽飞达消防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安徽沪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博士来消防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安徽通晓防火门有限公司、华东(安徽)电子工程研究所、合肥科大立安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
矿山安全:安徽省煤炭科学研究院、安徽华泰安全评价有限责任公司、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合肥工大高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淮南东华欧科矿山支护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淮南威科特机电制造有限公司、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约翰芬雷矿山装备有限公司,安徽理工大学、淮南矿业集团,淮北矿业集团、合肥煤炭设计研究院等。
交通安全:怀宁安航救生设备有限公司、合肥路政通反光材料有限公司、安徽联合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协力仪表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肥润东通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大智能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工大高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三联交通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富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方电子研究院安徽有限公司等。
电力安全:安徽南瑞中天电力电子有限公司、合肥元贞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一天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徽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科烨电物理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合肥科威尔电源系统有限公司、安徽恒凯电力保护设备有限公司、合肥皖化电机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安徽一天电能质量技术有限公司、安徽新力电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合肥英特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合肥元贞电气有限公司、二工防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联嘉祥特种电缆有限公司、安徽宇腾真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合肥恒大江海泵业股份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金星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肥霍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六方深冷股份有限公司等。
职业健康: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天长市胭山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安徽中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天长市富实安全防护用品有限公司、淮北星光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宁国市安康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宣城华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宣城市永安防护装备有限公司、安徽省旌德飞迅安全设备有限公司、安徽祥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汇昌新材料有限公司、安徽盛邦人防设备有限公司、合肥中科阻燃新材料有限公司等。
应急救援:上海打捞局芜湖潜水装备厂、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徽铠安宏人防设备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安徽分公司、中国联通安徽分公司、中国电信安徽分公司、惊天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
安全服务:宣城华诚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安徽华邦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安徽省云淼安全防范服务事务所、安徽天智信息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信安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合肥中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国通亿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创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博微广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凯捷技术有限公司、安徽民生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晶奇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金星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安徽海特微波通信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南瑞继远电网技术有限公司、合肥极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2018年2月13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