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牛弩韬:下好创新“先手棋”系统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发布日期:2016-12-13 09:42:22

文/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党组书记、主任 牛弩韬

制造业是创新活动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受益方。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时指出,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五大创新”。建设制造强国、制造强省,必须把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下好创新“先手棋”,系统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然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是大潮流、大趋势、大棋局。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从人类发展历程来看,创新始终是国家强盛之基、民族进步之魂。 16世纪以前,我国曾长期保持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强国。近代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德国、美国等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先后崛起成为世界强国,无不依赖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同期的中国与多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导致落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创新再次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大国较量的新赛场。

从区域竞争发展来看,创新始终是一地一域追赶领跑的法宝和利器。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突破,区域竞争的实质就是创新发展的竞争。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根源在于他们有登高望远的世界眼光和永不停歇的创新精神,在于他们勇于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从企业成长规律来看,创新始终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经济新常态下,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用工难、盈利难、转型难、成本高的难题,其根源就是创新能力不足。新形势下,技术、制度、人才和企业家才能等创新要素的贡献越来越大,企业必须更多关注创新、专注创新,着力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创新需要认知层面上的三维协同发力

理念引领观念,观念决定行动。认知不到位,行动难自觉。理念创新是“脑动力”创新,制度创新是“源动力”创新,文化创新是“软实力”创新,三者协同发力,将产生强大的发展推动力。

以新发展理念增强创新自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居于首位。理念创新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理念不创新,一切难创新。与发达地区比较,创新理念上的差距是最大差距,创新发展上的短板是最大短板。经济新常态下,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通过勇往直前的改革创新,破解新难题,培育新动能,打开新局面,实现新跨越。

以制度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制度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政府要在搭平台、出政策、优环境、建制度上作为。要以问题导向来推进改革,下决心、动真格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一整套的制度支撑体系。要大力推行简政放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中介服务清单,构建起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政策保障体系。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围绕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评价评定与双向流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更有突破性、更具吸引力的招才引智激励政策,特别是注重引进一流的创新团队,让更多创新之火尽快形成燎原之势。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探索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采取“基地+基金”、“产业+基金”模式,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的精准对接,把政府的资源、市场的机制和社会的资金有效嫁接,让更多创新之花早结丰硕成果。

以创新文化培育增强创新自信。培育创新文化是形成创新土壤的核心基因,要厚植创新土壤,弘扬创新担当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社会资源的整合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责任的承担者,是创新活动中最宝贵的资源。要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在全社会宣传一批专注实业、执着创新、诚信担当的企业家典型,营造尊重、保护、成就企业家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德国制造靠的就是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的产业技术工人。要采取“专家+团队”、“导师+学徒”、“知识+实训”等方式,培养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具有精益求精、追求质量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树立一批新时期工匠典型。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来自创新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创新的灵魂。要砥砺创新精神,破除“创新恐惧症”,提倡敢为人先,敢想敢干。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要完善容错免责机制,提高创新失败容忍度,使全社会创新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创新需要实践层面上的五位一体推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历来是创新活动聚集区、主战场。制造业领域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系统推进。

技术创新是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 “技术创造价值,技术创新是创新驱动的心脏,要围绕”研发转化、捕捉寻找、路演展示、向往汇聚“的路径,充分发挥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和技能专家的作用,通过模仿创新、延续创新、整合创新、颠覆创新,实现技术创新突破。技术创新离不开平台载体支撑。要建设类型多样的孵化器、功能完备的加速器,实现从孵化到催化的延伸。要借助”互联网+“的聚合效应,着力打造有形与无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平台。一方面,发挥行业龙头企业主导作用和高校科研院所基础作用,组建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十三五“期间在全省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0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0家;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互联网+“创业创新网络体系,大力培育众包、众创、众筹、众扶、网上设计、云上制造等新模式,打造一批”双创“服务平台,构建制造业开放协同创新体系。

产品创新是落脚点。创新创造供给,供给引领需求。当前,需求不足,表象是产能过剩,实质是供需错配,产品供给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的升级变化和趋势。要坚持从生产端入手,引导企业开发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新品、精品,找准用户的需求”痛点“,加强创意设计,集成创新、单点突破,推出市场”爆品“,引领市场、引领消费。要坚持品质思维,打造品质企业,推进品质革命,实现精品制造。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和”精品安徽“战略,计划五年开发省级新产品2000个以上、安徽工业精品500个以上。开展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塑造安徽质量、安徽品牌的整体形象,把安徽制造打造成精品、名品的代名词。

企业创新是主体。企业集成了诸多创新要素和创新活动。企业创新是否有动力、是否有活力、是否有成效,是衡量创新成效的关键。创新需要高技术企业引领,发挥其技术资源集聚优势,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整合式创新。传统企业也有巨大的创新空间,要专注创新,加快科技、管理、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创新需要执着,只有在一个行业中深耕多年,才知道这个行业的核心问题所在。做专也是创新,专精特新就是用”匠心“和”创新“不懈地提升质量与服务,安徽将在五年内培育30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是推动企业革新进步的永恒主题,安徽正在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力争五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4万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产业创新是支柱。创新必须落实到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中,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金链,打通创新技术孵化培育、资本对接、产业加速、产业形成等关键环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安徽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政策聚焦、资源聚集、力量聚合,聚力攻克电子信息”屏-芯-终端“、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高端装备”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成套装备“等全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致力实现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等优势新兴产业由小变大;聚力突破量子通讯、精准医疗、新材料、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未来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构建创新型制造业产业体系。

市场创新是动力。开拓新市场、拓展新领域,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通过制造业服务化、走出去国际化等途径,加速市场创新,赢得发展空间。推动市场创新,企业必须注重细分区域、细分节点、细分人群、细分需求,注重深耕细作,不断拓展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转变,智能制造成为新型生产方式,以生产者为中心加速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企业要把眼光瞄准市场,把目光投向需求,不仅要满足市场需求,更要创造市场需求,引领趋势和潮流,以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市场创新激发发展潜力。(摘自2016年12月12日《安徽日报》新论苑)


关闭
顶部